一年前的今天,也就是2022年9月26日,俄羅斯經波羅的海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“北溪”管道遭遇爆炸事件。
圖片來源:央視新聞
據(jù)央視新聞,俄羅斯駐德國大使涅恰耶夫9月25日表示,迄今為止,調查這一事件的相關國家尚未得出任何具體結果;對于這起對德國和俄羅斯造成了嚴重損害的襲擊事件,俄方將堅持要求進行盡可能公開透明的調查,并確保真相公之于眾。
美資深調查記者赫什:美炸毀“北溪”管道
2023年2月8日,普利策新聞獎得主、美國資深調查記者西摩·赫什發(fā)表文章,直指美國政府策劃炸毀了“北溪”天然氣管道。
西摩·赫什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在網上發(fā)文寫道:“去年夏天,美國海軍潛水員在北約‘波羅的海行動-2022’軍事演習的掩護下,在‘北溪’管道安放了遙控爆炸裝置,三個月后通過遙控摧毀了‘北溪’管道。”據(jù)赫什的文章,去年9月26日,一架挪威海軍飛機投下了一個聲納浮標,在聲納浮標的幫助下,之前安放的爆炸裝置被啟動,“北溪”管道就此被爆炸摧毀。
赫什在文章中還表示,自2021年底,在決定破壞“北溪”管道之前,美國總統(tǒng)拜登與美國國家安全團隊曾進行了9個多月的秘密討論,主要議題就是如何不留下證據(jù)。對這一說法,美國白宮表示,西摩·赫什有關破壞“北溪”管道的行動是由華盛頓策劃的文章是虛假的。美國中情局新聞處也在一份聲明中否認赫什文章所述內容的真實性。
雖然美國政府極力否認相關說法,但事實上,不論美國總統(tǒng)拜登還是美國副國務卿紐蘭都有過終結“北溪”天然氣管道的言論。去年2月7日,在美國總統(tǒng)拜登和德國總理朔爾茨共同出席的一場新聞發(fā)布會上,拜登表示美國有能力將“北溪”管道“終結”。
美國總統(tǒng) 拜登:如果俄羅斯發(fā)動進攻,俄羅斯坦克和部隊越過烏克蘭邊界,“北溪-2”管道將不復存在,我們將終結它。(記者:你們將具體如何做呢?這個項目完全在德國的管控之下。)我向你保證,我們會做到的。
在拜登之前,美國副國務卿紐蘭也曾發(fā)表了類似的言論。
為何真相仍難明
據(jù)新華社9月25日消息,分析人士指出,對于歐洲國家而言,北溪事件調查存在敏感問題,即使查出真相也很難公布。歐洲已成為這起事件的最大受害者,經濟遭受重創(chuàng),對美國依賴加深,要實現(xiàn)“戰(zhàn)略自主”恐將更加困難。
關于誰是幕后黑手,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:
事發(fā)初期,一些西方媒體和政客紛紛將矛頭指向俄羅斯,稱俄方通過炸毀管道切斷對歐洲天然氣供應以威脅歐洲。俄方對此堅決否認,認為爆炸事件背后有“西方的痕跡”。不少分析指出,俄方要切斷供應只需關閉管道閥門即可,保留管道還能以恢復供氣為籌碼與歐洲討價還價。指責俄羅斯的說法此后逐漸平息。
第二種說法指向美國。 今年2月,美國知名調查記者、普利策新聞獎得主西摩·赫什爆料,“北溪”管道被炸是美方所為。先是美海軍派多名潛水員安放爆炸物,數(shù)月后再由挪威海軍飛機投擲聲吶浮標引爆炸藥。赫什還提供了很多細節(jié)。美國希望拉住歐洲國家共同對抗俄羅斯,切斷俄歐特別是俄德之間密切的能源合作關系,且具有實施此種破壞活動的能力。因此這一說法獲得不少輿論認同,但美方拒絕承認。
第三種說法指向烏克蘭。 美國《紐約時報》、德國《明鏡》周刊等媒體報道,爆炸事件可能由一個烏克蘭團體制造,且烏政府不一定知曉。對此,烏總統(tǒng)澤連斯基稱,他并未下令制造這一事件。俄方則認定炸毀“北溪”管道只可能是國家行為,非政府團體很難具備實施這樣高難度破壞的能力,西方媒體相關報道是要包庇真兇。
這是2022年9月14日在德國盧布明拍攝的“北溪-1”天然氣管道相關設施。(圖片來源:新華社記者 任鵬飛 攝)
經濟受挫“自主”更難
俄羅斯廉價能源輸入歐洲的重要通道被毀,受影響最大的還是歐洲國家。以德國為例,在失去短期內恢復自俄進口天然氣的可能性后,德國將供應來源轉向挪威、荷蘭、比利時、阿聯(lián)酋等國。
與此同時,美國對歐天然氣供應也大幅增加。2022年6月,美國向歐洲供應的天然氣首次超過俄羅斯。截至今年4月,美國提供了歐盟液化天然氣進口總量的50%。
盡管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,歐洲短期內仍難擺脫能源成本壓力。據(jù)法國《快報》網站報道,歐盟棄用俄天然氣的代價高達8110億歐元。
此外,能源危機還加快了歐洲企業(yè)外流。美國《華爾街日報》指出,高氣價迫使歐洲企業(yè)將生產轉移到美國,這可能使歐洲進入“新的去工業(yè)化時代”。
對此,俄羅斯政治評論員謝爾蓋·科爾涅耶夫斯基認為,美國蓄意阻止俄向歐洲供應天然氣,是因為美方意識到俄歐能源合作將增強歐洲工業(yè)潛力,提高歐洲在國際政治和經濟中的影響力。